一是聚焦统筹管理,完善制度体系。围绕机关第一办公区“近零碳”试点建设,郫都区成立了近零碳排放公共机构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评价指标制定试点建设实施计划表和《碳排放统计管理制度》《碳中和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公司取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实现节能。
机关第一办公区分布式光伏项目
二是聚焦效益共享,推进项目建设。其一,政企合作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携手中国华电集团打造“郫都区机关第一办公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装机容量1.08兆瓦,在建筑物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电、节能的功效,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发电约98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32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29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5吨。项目中,成都市西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场地获得租金收益,共同推进技术合作和项目包装,优化营商环境;中国华电集团打造了公共机构示范样板,在节能项目上打开政府服务市场,扩大公司影响力;机关办公区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使用光伏电,不但节约了财政资金,也缓解了夏季高峰期的用电紧张,助力实现节能降碳目标。其二,社会化保障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按照“布局合理、智能高效、保障有力”原则,郫都区机关办公区有关部门积极与属地国有公司对接,整合社会资源,推进70余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工作,实现充电桩达到办公区停车位数量的20%,同时积极探索向社会错时开放共享车位与充电设施。项目依托社会技术力量和资金保障,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到机关事务社会化进程中的积极性,缓解了行政经费紧张的压力。其三,利用非传统资源实现低成本高效益。以新兴技术利用为基础,拓展公共机构节能新场景、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新路径,对接属地国有公司承建改造项目,将机关第一办公区食堂原有天然气热水器和老式电热水器更换为可供热水量6吨的空气源热水器,实现年节约用气约0.99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9吨。在办公区建设一套20吨雨水回收装置,通过路面、屋面、绿地集水实现年节约用水1500余吨,以较低的成本撬动更大的经济、生态效益。
三是聚焦协作共享,开拓节能路径。郫都区创新公共机构节能市场化服务模式,实现“三方共赢”。其一,激发三方活力,实现多元化社会参与。通过强化市场化机制运用,激发社会资本联合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好企业的专业技术优势和专业知识储备,让企业成为公共机构的技术顾问,同时帮助企业在节能项目上打开政府服务市场,专项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形成了以节能服务企业开发公共机构示范项目、区属国有公司全过程推进项目、政府示范引领扩大市场效应的“三方共赢”发展格局。其二,引入新兴技术,实现专业化建设改造。借力节能服务公司推进能耗监测平台建设,集中整合办公区能耗监管资源,同时围绕区机关第一办公区主要建筑物、供热系统、照明系统情况等,适时融入新能源和新技术,安装太阳能灯具,建设空气源热水器、雨水回收工程等节能项目,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